宋朝历史秘闻,为何君子小人都不喜欢寇准?(历史秘闻)

DaoYiKang 1 0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历史秘闻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秘闻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【宋朝历史秘闻,为何君子小人都不喜欢寇准?】。

  1. 宋朝历史秘闻,为何君子小人都不喜欢寇准?
  2. 秦始皇陵的历史与秘闻野史有哪些?

宋朝历史秘闻,为何君子小人都不喜欢寇准?

关于寇准此人,首先我们应该承认他是一代名臣,是做出过伟大历史功绩的人。但从另一方面讲寇准是个个性鲜明的人物,过于刚直,说他性格有缺陷也是不为过了,寇准不讨人喜欢主要应该就是因为此。

宋朝历史秘闻,为何君子小人都不喜欢寇准?(历史秘闻)

第一,寇准的个性过于刚直。寇准的刚直已经到了很较真甚至“过分”的程度,当面批判同僚言辞很重,甚至有一回宋太宗听不下他说的话想起身离开,结果寇准就是当众拉着皇帝的衣服不让走。从这些事情也能看出寇准虽然有直谏之风格,但也有过分之嫌。

第二,寇准并不是很“正”的,有强势独断的成分。从一些文献中可以看出寇准因功受宠位极人臣后,有独断、排除异己,甚至插手自己权力范围外的事,简单说就是强势、官威不小。所以基于寇准的性格特点以及为官处事的风格,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君子和小人都不喜欢他。

第三,附带讲点寇准的功绩。北宋真宗初期,辽圣宗、萧太后等举兵来犯并且占据了地利优势,大有拿下宋朝之势,宋朝廷中有提议南迁的,后来还是在寇准的力排众议下说服宋真宗亲征辽军。虽然宋廷原本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结果,但最终还是因为怯战而和辽国签订了“檀渊之盟”,这说白了就是求和行为。“檀渊之盟”对于北宋来说虽然不算很光彩的协议,但客观上讲“檀渊之盟”的签订结束了宋、辽两国自宋太宗时期起二十多年的战争,也为之后两国百年的和平奠定了基础,这其中有寇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,是值得肯定的。

关于寇准的情况,我了解的也不是很多,上述或有不准确的地方,也请听听大家的观点。

《宋史》云:“寇准刚而直,”接下来又说:(寇准)偏离“正”过于“直”。故君子、小人皆不喜欢他。(欲知详情,接着往下看)

寇准是北宋名臣,一生两次为相,仕途坎坷,最后被佞臣丁谓官报私仇,弹劾寇准参于谋反,被宋真宗流放南方偏远荒凉的雷州,客死他乡。

(寇准)

寇准首先不被朝中同僚喜欢,其实是寇准太强势了。说起这事还得从“澶渊之盟”讲起。

话说宋太宗赵光义死后,他的儿子赵恒继位,他就是历史上的宋真宗。当时和宋朝并存的有辽、金和西夏。三个“割据政权”时不时的侵犯宋朝,尤其是契丹人建立的辽国,更是穷凶极恶。

在景德元年(1004年)九月,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,率20万大军,从幽州出发,浩浩荡荡,向南推进。

消息传到宋朝国都开封,群臣纷纷上书让真宗迁都,以避大辽兵锋,唯独寇准力排众议,坚持皇帝御驾亲征,以鼓舞前方士气。宋真宗势同骑虎,去前线亲征,又害怕丢了脑袋,不去吧,又扛不住寇准的怂恿。再三思量,真宗一咬牙一跺脚,豁出去了,采纳了寇准的建议――御驾亲征。

当时大辽军队兵临澶州城下。还别说,天佑大宋,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巧,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察看地形时,被宋将李继隆部将张环用精锐的床子弩射死了,这极大地动摇了契丹军心。辽国军队士气低落。

当时萧太后和丞相耶律隆运一合计,出师不利,折损一员大将,也许是上天示警,不如咱们撤军吧。萧太后说:“撤军也不能显示出我们怕宋朝,和宋朝签订合同,敲他一笔钱咱们就撤军。”于是提议休战。

真宗一看大喜过望,本来就麻杆打狼――两头害怕,现在辽国提出议和,真宗说:“辽国提出的要求尽管答应”。双方于是签订了历史有名“澶渊之盟”。

澶渊之盟的签订,开启了宋、辽100年来的和平相处的局面。寇准因此事受到了真宗的器重,不久升为了宰相。

“澶渊之盟”的功绩让寇准的权力欲望达到巅峰,使他毫无顾忌地独揽大权,肆无忌惮地插手丞相本无权过问的人事任免,甚至不把他的恩人和同僚宰相王旦放在眼里,寇准第一次被贬后,他能很快重回权力之巅,出任西府枢密正使,宰相王旦的力荐功不可没。

然而寇准根本不把这位晚于他为相的同僚放在眼里,不仅不通力合作,还处处针锋相对,一有机会就想方设法挑其毛病,上报给皇帝。然而王旦“宰相肚里能撑船”,认定寇准是难得的人才,不仅没有设计报复,反而多次在皇帝面前极力推荐,劝皇帝对其委以重任。相比之下,谁是小人谁是君子,想必亲们不难分辨吧。寇准的做法,让朝中君子对他敬而远之。

(寇准和八王千岁)

成绩使人进步,也使人膨胀,更能让人得意忘形。寇准就属于得意忘形。他第一次被贬就是和政敌无理争吵,互揭其短造成的。

一日,寇准和温仲舒(二人是好朋友,时称“温寇”)骑马并行,突然冲出个疯子挡住去路,向寇准山呼万岁。此事被寇准的政敌张逊得知后,派人向皇帝密告,揭发寇准有异心。寇准以温仲舒为证人,为自己辩护。由此在太宗面前引发了一场激烈争吵,你揭我的短处,我说你的糗事,宰相没宰相的样,属下没属下的样。如此没有体统,使得太宗龙颜大怒,当下撤了张逊的职,同时也把寇准贬去了青州。

(寇准)

寇准最后还是被他的“直”言所害,寇准得罪了权臣丁谓,最后被发配雷州,惨淡收场。 追根溯源便是他那句直白讽刺性的话:“参政,国之大臣,乃为官长拂须耶?”

这句话是说,当年,寇准与丁谓关系亲密,在一次宴会上,丁谓见寇准的胡须上粘了些饭粒,便起身替他拂去。结果好心没好报,反而遭来寇准一句冷言,也就是上面那句话。

寇准言外之意,你作为大宋官员,怎么能只会为长官撩胡须!丁谓是拍马屁拍在了马蹄上,由此记恨在心,最终丁谓诬告寇准参与谋反,将寇准赶到了雷州,寇准客死他乡。

撰文/秉烛读春秋

秦始皇陵的历史与秘闻野史有哪些?

传说一:地宫不在封土下面。按照当时的说法,秦始皇陵叫做骊山陵墓,由丞相李斯征用72万人修建而成,可谓声势浩大,据说挖到很深的地方,快要到地底了,秦始皇又下了一道令:再向旁边挖三百丈,这样就把陵墓挖到了更远的地方。骊山和皇陵之间的这段三百丈墓道,每到下雨刮风,就会过“阴兵”,人嘶马鸣,动静很大。

传说二:史书记载,项羽进入咸阳,派遣30万人昼夜挖掘秦始皇陵,陵墓打开的一瞬间,一只金雁从里面飞了出来,向南飞走了。后来推测,这只金雁可能是精巧机械,因为触动了机关,它才从陵墓里飞了出来。

传说三:传说地宫里面用人鱼膏做长明灯,千年不熄,用金银珍宝做日月星辰,用水银做江河大海铺满地面,剧毒气体充斥整个地宫,这样既可以防止尸体腐烂又可以威慑盗墓者。而装载着秦始皇的金棺就漂流在这水银河上面,周而复始,不停不息,随着嬴政的灵魂在里面游荡。

传说四:有个考古队,一行几个人去考察陵墓,他们不久就发现了盗洞,然后就沿着盗洞往里面走,越走越发觉呼吸困难,而且闻到了尸体的臭味。又走了一会儿,发现一个洞可以进去,为了探个究竟,其中的一个人就系着绳子下去了,可是这个人下去以后再也没有上来,这时有个人发现了一顶紫玉冠,领队说,这个紫玉冠听说是秦始皇为了纪念一个戏子而做的,只是还没有戴,就随葬了,捡到冠的人听了想要把冠拿出去,可是他的手刚一触碰,整个墓室就坍塌起来,于是这些人也来不及救那个失踪的队友了,乱纷纷地逃了出来。

传说五:我亲自听当地的导游说,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能打开秦陵,一个是日本,另一个是德国,德国愿意无偿帮助我们挖掘,而日本却要求打开陵墓以后,给他们十分之一文物作为好处,对于这样的无理要求,简直就是痴心妄想,我们肯定是拒绝的。

据悉,通过遥感探测,已经确认墓室就在封土堆下面,离地平面35米的地方,大概一个足球场大小,里面的夯土坚固,从而保障了地宫没有水渗入,所以墓室结构完好无损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设备的完善,充满神秘色彩的秦陵地宫离我们也越来越近了!

到此,以上就是【宋朝历史秘闻,为何君子小人都不喜欢寇准?】小编对于历史秘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历史秘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